Burmester BC-350 進駐日月音響, 歡迎預約試聽 。



BC350的身形巨大無朋,單支喇叭就重達420公斤,但是原廠卻說它是最容易融入居家空間的喇叭。它有兩套獨立的分音線路,可以切換兩種播放模式,同時滿足最挑剔的發燒友,也可以重現音樂廳現場空間感。BC350每聲道只有五只單體,Pure重播模式更只有四只單體實際發聲,但是它所展現的龐大能量與低頻氣勢,卻足以掀翻極品音響105坪聆聽空間的屋頂。這款喇叭到底有多狂?請看本篇評論。


2016年5月,Burmester在慕尼黑音響展石破天驚發表了C-500 Concept喇叭、159單聲道後級與175黑膠唱盤系統三款超級旗艦製品。這三款由已故創辦人Dieter Burmester拚盡全力研發的終極之作,在往後幾年一直是眾所矚目的焦點,成功將Burmester這個原本已經位居Hi End音響頂尖地位的德國名廠,一舉推向更高的顛峰。C-500 Concept的誕生,宣告著Burmester正式成為千萬元級喇叭俱樂部一員。159單聲道後級的推出,代表Burmester 909後級自從1990年就獨霸自家旗艦後級的寶座,終於可以讓位給實力更強的新一代王者。175則是Burmester創立43年以來第一款黑膠唱盤。本文要介紹的,就是C-500 Concept的正式量產型號BC350旗艦喇叭。


▲2016年首度發表的C-500 Concept是實驗意味濃厚的「概念喇叭」,喇叭中段的低音箱體可以獨立轉動,前障板的高、中音單體模組還可以調整高度。


歷時五年研發的超級旗艦


Burmester雖然貴為德國頂級Hi End音響的領導品牌,但是對於攀向Hi End音響終極巔峰這一步卻絲毫不敢懈怠,總共歷時五年才研發完成這款售價超過千萬台幣的超弩級喇叭。2016年首度發表的C-500 Concept是實驗意味濃厚的「概念喇叭」,喇叭中段的低音箱體可以獨立轉動,前障板的高、中音單體模組還可以調整高度。2017年是Burmester創立40周年,這款喇叭與159後級再度於慕尼黑音響展連袂登場,不過喇叭型號已經改為BC350,整體設計也精煉成熟許多。


▲全球量產第一對BC350由極品音響搶得頭彩,這是2019年8月BC350在台北音響展靜態展出的檔案照片。


2018年,BC350與159後級正式名列Burmester新增的Signature系列,等級在原本的Reference旗艦系列之上,此時BC350的設計已經非常接近量產版本,Burmester當時雖然宣稱即將量產,但是後來又歷經一年慎重微調聲音走向,才在2019年正式上市,全球量產第一對BC350由極品音響搶得頭彩,並且在同年8月台北音響展靜態展出。今年10月的TAA音響展中,BC350首度在台灣公開發聲,同系列的159單聲道後級雖然至今尚未正式上市,不過音響展中用兩部909 MK5後級橋接為單聲道驅動,每聲道輸出功率高達1,930瓦(4歐姆負載),已經堪稱Burmester現役最強組合。


概念喇叭專屬型號


Burmester的產品型號一向是依照研發時間來命名,例如909後級的研發時間就是1990年9月。不過Burmester的喇叭似乎並不依照這個規則命名。BC350代表的是什麼意思呢?根據原廠回覆,Burmester最早的喇叭的確也依照研發年分命名,例如B97喇叭就是1997年研發的作品。開頭的字母B,則是Dieter Burmester賦予喇叭系列的專屬代號。不過到了2005年推出B100旗艦喇叭時,就不再依循這個命名法則,而是改為依照喇叭體積命名,體積越大的喇叭,型號中的數字越大。


2016年推出的概念喇叭C500毫無疑問是Burmester有史以來最巨大的一款喇叭,所以使用了自家喇叭型號中至今最大的數字500,C則代表「Concept」概念喇叭,以便與正規型號區隔。隔年由C500演進而來的量產版BC350發表,喇叭體積比C500小一些,也更容易融入居家空間一些,所以型號數字也小了一些,變成350。因為衍生自C500的BC350依然保有先進的實驗性質,所以開頭代號BC中,依然保留了代表Concept的「C」。


我這次在極品音響開放式大試聽室中聆聽的系統,基本上與10月音響展大致相同,一樣是全套Burmester組合,訊源是Musiccenter 111,加上077前級,線材的等級則高出甚多,不但使用了Siltech「三皇冠」訊號線與電源線,喇叭線部分更同時使用了Siltech與Cardas的旗艦型號(並非bi-wire,而是併聯使用),融合了前者的金銀合金導體與後者的純銅導體做為調聲,可以感受到極品音響對於這次試聽的慎重態度。


單支重達420公斤的巨獸


碩大無朋的身形以及單支重達420公斤的驚人重量,毫無疑問是BC350震撼世人的第一印象。市面上身高超過180公分的大型喇叭不是沒有,但是這些喇叭大多數是將喇叭箱體拆成兩、三件箱體相疊設置,或是將中高音與低音箱體分離,做成四件式系統,幾乎沒見過像BC350這種單支喇叭高度將近兩米,重達420公斤的「巨獸」。第一眼見到BC350時,我立刻想到兩個問題:第一,這款喇叭該如何搬運,進得了一般電梯嗎?第二,一般居家空間放得下這對喇叭嗎?


關於第一點,C350的用家大可不用擔心,我想經過兩次音響展的實戰考驗,極品音響絕對可以搞定這款喇叭的運送與安裝。但是第二個問題,就是用家必須面對與解決的了。


難道Burmester在設計這款喇叭時,沒想過這個問題嗎?當然有,令我驚訝的是,在2019年與Burmester營運執行長Harald Feld的專訪中,他竟然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,反而宣稱BC350是最能融入居家空間的大型旗艦喇叭,這也是他們在研發這款喇叭時最重視的一個項目。


最居家的超級喇叭


Harald沒開玩笑吧?這麼巨大的喇叭,怎麼可能輕鬆融入居家空間中呢?在這次試聽過程中,我一邊觀察BC350的箱體,一邊思考著這個問題。忽然之間,我想通了。Harald真的沒有亂講,與BC350同級的大型喇叭系統,大多數是四件式架構,相較之下,BC350的佔地面積的確較小,喇叭擺位也比四件式喇叭系統單純許多。


再者,BC350的箱體雖然深達1米,看似非常巨大,但是其實大多數喇叭在擺位時,距離喇叭後牆至少也都在一米以上,所以BC350也並不會比其他喇叭佔據更多空間。


當然,BC350絕對需要在夠大的空間中使用,主要原因是BC350的中低頻能量實在太強太充沛,一般小空間實在難以容納。根據原廠建議,BC350的兩支喇叭間距最好在四米以上,喇叭距離聆聽位置至少也要四米,可見如果聆聽空間不夠大,BC350恐怕難以充分施展身手。


需不需要靠近後牆提升低頻量感呢?Burmester很有自信的告訴大家,完全不需要。BC350本身的低頻能量已經強到爆棚,根本不需要藉助牆面反射補足低頻量感,如果您的聆聽空間夠大,請盡量讓BC350遠離牆面,營造更為寬深的音場規模。


總之,BC350雖然看似巨大,但是其實它並不會佔去太多居家空間,瘦高的窄面板造型,在視覺上也不會造成太大壓力,的確可以稱得上是最容易融入居家空間的超弩級大型喇叭。


輕鬆調整toe-in角度


單支重達420公斤的BC350,有辦法隨意調整喇叭擺位嗎?老實說,很難。在喇叭進駐之前,建議先用REW之類的空間聲學測量軟體,預先找出空間中駐波影響最小的喇叭擺放區域,可以省去很多費力移動喇叭擺位的時間。喇叭擺到定位之後,也不是就此固定,而是可以輕易旋轉喇叭,調校toe-in角度。原來BC350的喇叭與底座之間設有轉軸,讓BC350可以原地轉動。最大調整幅度是15度,已經非常夠用。


或許你要問,只是調校喇叭toe-in角度,對於重播表現能有多大影響?經過實際調校試聽,我發現差別非常顯著。調校toe-in角度,改變的不只是音場的聚焦、寬度與深度層次,而是調校喇叭直接音與兩側牆反射音到達聆聽位置的比例。對BC350如此巨大的喇叭而言,toe-in角度只要略為改變,聲音的細節與直接感就有明顯差異,甚至中高頻的均衡感也會改變。BC350的底座後方設有刻度,讓用家可以精確調整toe-in角度。


或許你認為這項設計沒什麼了不起,不就是在喇叭與底座之間加個轉軸就搞定了。但是你有想過嗎?這個設計如果真的這麼簡單,為何從沒見過其他喇叭採用呢?主要原因之一,是喇叭擺設首重穩固,一般軸承很難讓喇叭穩穩的立於地面,鬆動的軸承甚至還會產生震動音染,對音樂重播造成負面影響。BC350的轉軸必須要能承受420公斤的重量,並且在這種狀況下,還要能夠穩固、輕鬆的轉動,設計難度更高。可見Burmester絕對是下足了苦心,才讓這項技術得以實現。


不只如此,BC350的底座設計也有玄機,為了穩固支撐超過400公斤的喇叭,BC350的底座同時使用了不銹鋼、高硬度的特殊合金鋼(tool steel)、鋁合金與純銅等材料構成複合材質底座。底座下方的腳墊也經過特殊設計,不但可以穩固放置在任何材質的地板上,還可以微調喇叭水平角度。


與柏林科技大學合作研發


BC350的箱體當然不只是又大又重而已。龐大的箱內容積雖然可以創造更充沛下潛的低頻,但是巨大的喇叭箱體卻也更容易產生共振音染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Burmester與柏林科技大學流體力學研究中心合作,一方面借助Finite-Elements-Method有限元素分析法,藉由電腦模擬運算,找出箱體最容易產生共振的區域,施加繁複的補強框架予以消除。另一方面將喇叭送到柏林科技大學流體力學研究中心,利用雷射測量儀與加速測試器,測量喇叭在實際重播時的箱體共振狀態。


再進一步探究BC350的箱內構造。側板兩只低音單體各有獨立腔室,也各有一個低音反射孔,讓兩只低音單體各自獨立穩定運作。前方的兩只中音單體與氣動式高音單體也各有獨立隔間,避免單體之間相互干擾。兩只中音與高音單體所在的前障板飾以三明治結構打造,藉此隔離低音單體傳來的震動干擾。令我驚訝的是,BC350不但有分音線路的獨立隔間,就連箱內配線也有獨立管道,藉此隔離喇叭箱內的震動干擾。


根據原廠提供的第一手資料,BC350看似造型簡潔的箱體,竟然是由多達3,980個組件所構成,內部結構超乎想像的繁複。整個箱體幾乎是由金屬構成,其中包括170公斤的鋁合金構成箱體的主要框架,外加20公斤的純銅,以及10公斤的黃銅合金。除此之外,箱體內部還使用了高密度實木作為補強框架,利用金屬與實木材料相互調和,讓BC350的聲底趨於自然中性,這也顯示BC350的箱體其實是複合材質結構。


不只如此,BC350的箱內還同時使用了多種吸震、抑振材料,包括發泡PU、軟木,以及一種特殊的velour毛氈等等,建構三明治結構箱體。每種材料的阻尼特性與使用位置,都是以科學檢測結果為依據,務求將任何箱體共振音染降到人耳可聞頻率之外。現在你應該知道,BC350的喇叭箱體絕不只是又大又重,而是真正通過科學測試驗證、技術含金量滿載的高科技產物。


兩套分音線路,兩種播放模式


接下來要探討BC350的核心技術了。BC350最特殊的一項技術,在於它可以切換Pure與Live兩種模式,Pure模式可以滿足最挑剔的發燒友,音場定位更精準,細節最豐富,全頻段均衡性更好,細微動態變化的描繪能力也更優異。Live模式則可以重現更接近音樂廳現場的聽感,音場的空間感更寬深,最佳聆聽區域更大,而且可以用更大的音量盡情享受音樂而不失真。簡單的說,Pure模式適合音響迷一個人坐在皇帝位專注聆聽,Live模式則適合眾人一同輕鬆欣賞音樂,更適合大音量開Party炒熱氣氛。


BC350在這兩種模式的播放設定有何不同?看過原廠資料,我才知道這兩種模式並不只是簡單的分音器相位反轉切換而已,而是透過兩套完全獨立的分音線路分別運作。在Pure模式時,只有高音單體下方的中音單體會運作(上方的中音單體不發聲),低頻延伸可達28Hz,承受功率550瓦。


切換到Live模式時,不但兩只中音單體同時運作,還會開啟位在喇叭頂板的另一只氣動式高音單體向上發聲,藉此營造更豐富的音場空間感。另一方面,低頻延伸雖然收斂到38Hz,但是承受功率卻大幅提升到900瓦。根據原廠資料,此時BC350的兩只中音與高音單體將會以符合D'Appolito架構的MTM(Midrange-Tweeter-Midrange)狀態發聲,這種設計的優點是垂直擴散將會受限,但是水平擴散更為均衡。前者可以降低天花板與地面的反射音干擾,後者則符合原廠宣稱聆聽區域更寬廣的特性。除此之外,兩只中音單體同時發聲,代表每只中音單體的工作負擔減少一半,也可以承受更高的音壓與輸出功率而不失真。但是為何Pure的細節與定位,都比Live模式更好呢?


重現音樂廳現場聽感


因為要讓D'Appolito架構妥善運作,兩只中音單體與高音單體的距離必須盡可能的拉近,在這種狀況下,中音單體的尺寸不能太大,否則兩只中音單體的距離將會拉遠。如果兩只中音單體的距離太遠,與高音單體的分頻點又設得太高,兩只中音單體所重播的中頻音域就會相互干涉,影響到中頻的細節與定位表現。


現在看到BC350,它的中音單體直徑8吋,位於中央的氣動式高音單體尺寸又特別長,讓兩只中音單體無法靠近,這種單體配置其實不太符合D'Appolito的要求,但沒想到用在BC350身上,反而成為一個特點。怎麼說呢?BC350顯然在分頻點與單體距離的匹配上進行了精密的計算,巧妙地將D'Appolito的缺點化為優點。


實際聆聽時,切換到Live模式,我就明顯感受到了BC350所企圖營造的聽感狀態。此時聆聽範圍的確更為寬廣,即使站在偏向一側喇叭的位置聆聽,也可以聽到很均衡的音場表現。人聲中頻較不那麼突顯,樂器輪廓也較為柔化,不過音場定位絕非模糊不清,而是依然可以明確察覺樂器所在位置與前後層次。請想想,你在音樂廳有辦法清楚分辨樂手或歌者在樂團中的「定位」嗎?當然沒辦法。BC350在Live模式下,所要營造的就是這種有如置身音樂廳現場一般的聽感。


BC350頂板上的高音單體對於營造這種現場感也很重要,切換到Live模式時,這只氣動高音單體就會啟動。實際聆聽,的確可以感受到更為豐富的空間堂音,音場高度與空間感也變得更為開闊。因為每個人家裡的吸音反射狀況與天花板高度不同,所以BC350在背板設有一個旋鈕,可以依照不同空間,調整這只高音單體的量感。


到底我們何時應該使用Pure模式?何時又適合切換到Live模式?如果用音樂類型來區分,我認為Live模式比較適合用來播放大編制交響樂,Pure模式則適合聆聽人聲、器樂獨奏與小編制室內樂。至於流行音樂呢?雖然Live模式可以承受更大音壓,但是Pure模式的中低頻能量感已經驚天動地,我個人更偏好Pure模式更凝聚、緊實、明確、下潛的低頻質感。 值得一提的是,BC350這兩套分音線路絕非只是套公式計算而來,也不是在一般空間中聆聽調校,而是同樣送到柏林科技大學流體力學研究中心,在世界最大的無響室裡實際測量不同分音線路的差異,最後才設計調校出這兩套分音線路,難怪實際聆聽時,可以讓人感受到如此明顯而與眾不同的聽感差異。


挑戰極簡架構


排山倒海的龐大中低頻氣勢,以及充分還原大編制交響樂團的演奏規模,想必是眾人對於這些巨大超弩級喇叭的基本期待吧。大多數此類超級喇叭,都是將低音箱體拆開做成四件式,再用上為數眾多的單體同時發聲,企圖創造比擬音樂會現場的大音壓,以及龐大洶湧的重播氣勢。不過BC350並沒有照套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公式,而是依循「極簡」設計法則,企圖用最簡潔的單體配置,達到比擬其他競爭對手的極致實力。這是設計難度更高的挑戰,也讓BC350卓然獨立於其他頂尖對手之外。


理論上最理想的喇叭設計型態,絕對是單體越少越好,而不是單體越多越厲害。BC350每聲道只有五只單體,Pure模式更只用到四只單體,構成三音路架構。箱體一側只有兩只12吋低音單體,不論單體數量或尺寸都不是特別驚人。單體配置簡化,代表誤差更小,失真更低,分音器設計也可以簡化,對於音訊號的耗損與汙染也可以最小化。


問題是,每聲道只靠這五只單體,有辦法發出夠大的音壓、夠強的能量氣勢、夠沉潛全面的低頻嗎?在極限重播狀況下,單體工作又會不會超過負荷?失真會不會反而更高?最重要的是,極簡架構的BC350,有辦法與其他單體陣仗驚人的其它頂尖競爭對手一較高下嗎?


再大的動態也是小菜一碟


接下來我要說的,絕對是BC350最神奇之處了。BC350只靠每聲道兩只12吋低音單體,竟然就能發出波濤洶湧的中低頻能量!就拿我常用來測試的「天使與魔鬼」原聲帶來說吧,BC350所展現的中低頻不但極度寬鬆,而且還能保有絕佳的層次感,這是一種我不曾體驗過的「寬鬆的層次感」,這種層次感不只可以用耳朵聽到,還可以用身體感受得到。我可以感受到整個聆聽空間的空氣都為之撼動,低頻波動的能量一波一波的朝著我的身體湧現,這種低頻能量無比強大,但是卻又無比輕鬆,毫不費力,沒有一絲緊繃感。在我的經驗中,真的從來不曾感受過這種充滿權威感與壓倒性,同時卻又極度輕鬆、毫無壓力的重播能量。


你知道極品的開放式聆聽空間有多大嗎?將近105坪!在這麼大的空間中,一般喇叭根本不可能將「天使與魔鬼」唱出這般驚人氣勢。就算有辦法,絕對也是嘶聲力竭,即使用盡全力,也躲不過壓縮失真的物理極限。但是對BC350來說,這等挑戰似乎只是小菜一碟,根本不用使出全力,就足以讓這105坪空間的空氣都為之撼動。


如果BC350全力發揮,會是什麼樣的景象?老實說我無從試探。為了更全面的體驗BC350的重播實力,我前後來極品試聽了兩次。在試聽過程中,我發現我常常會不自覺的越開越大聲,因為BC350的表現實在太輕鬆,一點也聽不出失真緊繃的跡象,聽來沒有壓力,也不覺得疲勞,所以讓人覺得它還可以唱得更大聲。不過再開大聲,重播能量就要滿出這個空間,此時不是BC350承受不住,而是這個超大聆聽空間會先無法消受。


我還注意到,BC350的低頻竟然強到連極品的架高的板地板也為之共振。其實這個架高的地板是特別處理過的,放置喇叭與器材的前半段區域完全填滿實心水泥,不會共振,後半段聆聽區域的地板雖然是架高的空腔,但是也做得結構紮實。以往我來這裡試聽,很少察覺地板的影響,沒想到BC350的低頻能量,竟然強到連這段地板都開始共振。所以試聽過程中,我反而要時常提醒自己,適度將音量轉小一點,才能降低空間限制的影響,讓BC350更均衡全面的發揮實力。


與「柏林皇家御瓷」合作


我必須要說,BC350完全打破了以往我對於喇叭設計的認知。喇叭要發出撼動空氣的能量感,以往我一直認為只有兩個途徑,一是單體尺寸要大,二是單體數量要多。為什麼BC350每聲道只靠兩只12吋低音單體,就能發出氣動山河的驚人低頻能量?我想Burmester藉由這款超級喇叭告訴我們的是,喇叭設計其實無須繁複花俏,只要將最基本的設計法則做到最好,就有可能展現出超乎想像的驚人實力。


BC350每聲道只有一個箱體,沒有將低音箱體獨立分拆,雖然重量驚人,搬運困難,但是卻讓低音箱體的容積大增。喇叭箱體越大,越能展現充沛低沉的低頻,BC350所貫徹的,就是喇叭設計最基本卻也最直接有效的硬道理。


除此之外,在柏林科技大學流體力學研究中心的全球最大無響室中,Burmester肯定已經將BC350的低音反射式箱體調校到了最佳狀態,將低音單體、箱體與低音反射通道的造型與尺寸做出了最佳化配置。BC350前所未見的使用了陶瓷燒結打造低音反射通道,而且是委請德國三大陶瓷名廠之一KPM「柏林皇家御瓷」特別定製。KPM的創始年代可以追溯到1751年,如今已有269年歷史,品牌名稱Königliche Porzellan-Manufaktur就是「國王的陶瓷廠」,尊貴地位可見一斑。與BC350相配,真是神來之筆,盡顯精品收藏價值。


不過,這個異業結盟絕非噱頭,而是依循物理聲學設計的成果。一體成形的陶瓷反射孔極度堅固,可以大幅降低共振。反射通道的曲面造型與光滑表面,則能讓氣流更快速的通過,排除風切噪音的干擾。這個經過最佳化調校的低音反射式結構,肯定也是讓BC350只靠兩只12吋低音單體就能展現驚人低頻的關鍵因素。


極度寬鬆的管風琴極低頻


以下再用兩張專輯試探BC350的低頻實力。第一張是管風琴演奏專輯「Midnight at Notre-Dame」,這是管風琴演奏家Olivier Latry於2004年在巴黎聖母院的演奏錄音,聽第七軌拉赫曼尼諾夫的「升C小調前奏曲Op.3, No.2」。許多音響迷刻意追求管風琴極低頻的控制力與層次感,但其實真正在教堂中演奏的管風琴,它所發出的極低頻氣柱波動能量,應該是極其輕鬆柔軟、毫不費力就能鋪滿整個空間的音樂能量。一般喇叭不可能展現這種極度寬闊的極低頻輕鬆感,但是BC350是少數例外。它所發出的管風琴極低頻,並不是只靠低音單體奮力擠出極低頻,而是能夠帶動整個空間中的空氣一同波動。如果切到Live模式,開闊高聳的空間感更有置身教堂的錯覺。這種極度寬鬆、極度自然的極低頻波動能量,是我以往在其他音響系統所從未聽過的。當然,與在大教堂中現場聆聽管風琴演奏還是有差距,但是已經非常接近。


低頻狂到不可思議


再用碧昂絲同名專輯那首「Partition」,測試BC350播放流行音樂的表現。此曲與一般動態壓縮過的流行音樂完全不同,不但低頻能量極強,而且動態極度龐大。用能量超級充沛的BC350播放此曲,簡直天雷勾動地火,電子低頻直鑽極低頻的強悍勁道,彷彿轟炸機來襲一般,瞬間讓整個空間都為之撼動。音響迷所謂「掀翻屋頂」、「飛天鑽地」等等形容詞,許多人覺得是誇張的神話,但是用來形容BC350此時的表現,根本是剛好而已!


厲害的是,BC350此時一樣氣定神閒、穩如泰山,顯然此曲的試煉,對它來說依然只是牛刀小試。我可不是亂說的,我發現碧昂絲的歌聲竟然輕鬆浮凸於四處轟炸的電子低頻衝擊之中,形體穩定、輪廓分明、嗓音細節清晰再現。人聲中頻並沒有刻意膨脹,聽來不會血盆大口,而是維持的非常好的均衡性。BC350的實力,實在狂到不可思議,狂到讓人無法想像!


如實重現交響樂龐大規模


用交響曲測試,我播放了萊納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演出的貝多芬「第七號交響曲」,1955年的立體聲錄音雖然古早,卻是RCA黃金年代的傑作。萊納對於此曲的詮釋,是我所聽過速度最快、節奏最緊湊的一個版本。大多數音響系統雖能展現此曲激昂張力,但卻像是急行軍一般、顯得過於粗獷慌亂。直到這次經過BC350重播,才終於還原萊納指揮原貌。管弦樂團的龐大規模,有如實景重現一般,恢弘的在前方舞台展開。光是這點,就已經是大多數音響系統所難以企及,但是對BC350而言,卻是毫不費力、輕鬆揮灑的基本功。


樂曲的行進一樣激昂,像是軍隊提槍在戰場上衝鋒一般,展現出昂揚奮進的氣勢,不過樂團各聲部的層次架構清晰展開,順暢飽滿的弦樂齊奏也毫不粗糙。節奏感雖然緊湊,但是絕非手忙腳亂,而是有著流暢自然的彈性。聽過BC350的詮釋之後,我才真正感受到萊納這份演繹的偉大之處與真正價值。


鋼琴與弦樂美極了


聽波里尼演奏的蕭邦「第二號鋼琴奏鳴曲」時,發生了一段小插曲。剛開始聆聽時,我發現鋼琴的泛音似乎有些施展不開。後來才知道極品原本用在前級與後級之間的Siltech「三皇冠」訊號線,臨時被客人買走了,極品一時之間找不到夠長的訊號線,只好先用兩條不同品牌的訊號線接在一起使用。一個星期之後再去試聽,換上新到貨的三米長Siltech「三皇冠」訊號線,聲音果然豁然開朗,再聽一樣的鋼琴曲,泛音不但充分延伸,琴音的光澤感充分展現,觸鍵顆粒也更為凝聚。原來這才是BC350應有的表現,同時也證明這款喇叭對於前端器材的分辨能力非常敏銳,想要讓BC350充分展現實力,線材的錢恐怕不能省。


來聽弦樂的表現。我聽了Leila Schayegh演奏的布拉姆斯「小提琴奏鳴曲」,Leila的演奏還原了布拉姆斯創作當時的古樂奏法,演奏中幾乎不用揉音技巧,但是BC350卻能將旋律的強弱起伏描繪的圓滑悠揚,小提琴線條有著適當的厚度,擦弦細節清晰再現,為小提琴添加了自然而真實的質感。


再聽克萊曼演奏的那張「Rachmaninov Piano Trios」,第一軌「Preghiera」開頭的小提琴弱奏與清晰的擦弦細節迷人極了。樂曲行進到激昂的後段,小提琴與鋼琴彷彿在驚滔駭浪之中激情對話,強奏能量雖然直接強勁,但是音質卻依然優美纖細。


至高無上的幸福感


寫到最後,不得不說,BC350實在到貴翻天。同樣的價錢,一般人已經可以在台北周邊買到一戶小豪宅了。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買這對喇叭?請想想啊,有了BC350,你可以把碧昂絲請來家裡開演唱會。可以招喚歷史上無數音樂大師與頂尖樂團來家中演奏,感受到真正比擬音樂廳現場的交響樂龐大規模與演奏氣勢。再請想想,如果你可以在自己的家中,感受有如大教堂般的空靈氛圍與繚繞堂音,並且欣賞管風琴極低頻氣柱的輕柔波動,那會是多麼令人感動的聆聽體驗!這種至高無上的幸福感,絕對是金錢所無法衡量計算的。


這是一款真正實力深不見底的超級喇叭,雖然只有極少數幸運的用家可以擁有,但是世間最美好的事物,不就是如此珍貴而稀有。


焦點:

① 由鋁合金、純銅、黃銅與實木構成三明治結構、複合材質箱體,單支重達420公斤,由多達3,980個組件所構成。

② 箱體可以輕易旋轉調整toe-in角度。

③ 首創陶瓷低音反射孔,由KPM「柏林皇家御瓷」打造。

④ 可以切換Pure與Live兩種重播模式,前者細節豐富,音場定位精確;後者可以重現音樂廳現場聽感。

⑤ 重播能量極強、動態極大,重播任何音樂都穩如泰山,毫不費力。



建議:

① 搭配驅動力越強的擴大機,越能盡顯驚人重播氣勢,與自家頂級擴大機搭配應是最佳組合。

② 對前端器材有敏銳的辨別能力,建議盡量搭配高階線材。


規格:

產品:3音路5單體低音反射式落地喇叭

使用單體:

氣動式高音單體×1

220mm玻璃纖維振膜中音單體×2

320mm低音單體×2

分頻點:

Pure Mode:160Hz、1.7kHz

Live Mode:190Hz、2.1kHz

頻率響應:

Pure Mode:28-20kHz (±3 dB)

Live Mode:38-20kHz (±3 dB)

平均阻抗:

Pure Mode:3歐姆

Live Mode:4歐姆

靈敏度:90dB(2 83V/1m)

一般承受功率:

Pure Mode:550瓦

Live Mode:900瓦

重量:420公斤

外觀尺寸(WHD):420mm×1,889mm×1,000mm



全文輯錄自 audionet 陶忠豪 文章出處連結



日月音響:http://www.sun-moon.com.tw/

日月音響 FB 粉絲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unmoonaudio

地址: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二段366巷55弄1號 (市民大道 大安路口 微風廣場旁)

聯絡電話:+886 2 2771 0912